难得的周末,在博物馆中度过。
首先,便是北京的中轴线了。北京中轴线南起外城永定门,经内城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穿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越过万岁山万春亭,寿皇殿、鼓楼,直抵钟楼的中心点。有机会的话,或许每处地方都要去看看。这种对称形式的美,令人震撼。
青铜刀剑也比较有意思,金属能够保存到现在也属实难得了。不知道当年荆轲刺秦时,用的又是什么样式的兵器呢。
另外,有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思考。古时候的石器、之后的青铜,铁器等等,到达现在。使用的东西更加便捷,但是保存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了。
典型如石刻,能保存数万年,不怕风吹日晒雨淋。到现如今的硬盘等存储介质,如果一直不用最多数十年,数据便丢失了。虽然也有很多能够长久保存的方式。但是,时代的发展在于发现转瞬即逝的美。一如古人从随处可见的石头出发,发现了更加锋利但不易保存的铁。直到现在,物理的前沿总是一些夸克、中微子这些,我并不熟悉的事物。但是确实是,人们永远的追求便是发现那一闪而逝的白鸽。从未停止。
这三张图分别是赵楫的殿试试卷、不知名人士的夹带以及李大钊先生赠给亲戚的一副对联。
赵楫的殿试试卷写的极为工整,并且,确实是当时比较出名的书法家。
至于夹带,辛辛苦苦写了这些也不容易,也算是留下了一些告诫吧。
李大钊先生: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现在看来先生确实是做到了这几个字。
由字见人,求工整者,成为书法名家。弄虚作假者,徒留笑柄。壮志凌云者,为万人所敬仰。
这便是不同目标带来的不同差异吧。
迎亲图,上边的队伍是人,下边的队伍是猴子。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寓意,还是蛮有趣的。
一些陶瓷制品,不免会想起一些小时候的事情,玩过陶艺,知道这些都挺难做的。也想起了那个时候,本来想在杯子上画上金鱼,最后却是画了一朵花。没错,在曲面上不会画了。现如今,这些都是回忆了。
看到了一些佛像,中原地区的,以及藏传佛教。中原地区的佛像感觉更加朴素一些。藏传佛教的佛像布满宝石。或许用珠光宝气来形容更为恰当一些。教义应该也有很大的不同吧。希望以后会有机会详细了解。
狗的陶俑,显然狗这种动物深受人民喜爱。
对镜自画像,古代虽然没有自拍,但是还是有自画像的。传统的手艺活啊。
明清时期的锁子甲,铜炮以及炮弹。与其说是炮,倒不如说是工艺落后情况下的枪。炮弹也是实心的,不能开花,下次去军事博物馆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今日的游览,印象深刻的大概就这些东西了。给人的感觉,古代的中国,文学艺术的素养极高,却没什么值得写下来的科技事物。非要说的话,大概就是精巧的建筑模型了。但那只是技术。与现在的科学相差甚远。不得不说一声可惜。之后查了查百度,李复几先生是我国第一位出国学习物理学并最早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其博士论文题目是:“关于勒纳的碱金属光谱理论的分光镜实验的研究”。这算又一次奋起的开端吧。真正意义上的物理学。
0 条评论